序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被我们很多次地引用到之前的文章里,无非也就是想持续提醒教练和家长们,不要“沉迷”于那些即时性的成功上,一定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保留天性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犯错并不可怕,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成人,重要的是,从每一次犯错中我们都能学到些什么。
同样的,对于一些刚入门的青训教练,在教学训练中犯错,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虽然可能孩子们察觉不到。
知道自己出了错,并且承认正视这个问题,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缺陷在哪,有哪些部分是自己可以提高的。
下面几个错误是我们觉得一些初级教练会常常忽略的,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则加勉,有则改之。
谦虚自知 & 不断学习
在中国,很多草根的青训教练都是从兼职开始做起,对于青少年足球训练的认知,多数都停留在自己之前的足球经验中。
入门之后,在自己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开始参加市场上或是足协的教练培训,那么恭喜你,最难的第一步已经迈了出去。
不知道大家听过这个理论没,说人分四种: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不知道;
· 不知道自己知道;
· 知道自己知道。
字面都很好理解,大部分的行业,都是靠第四种人撑起来的,但这个阶段的过渡和成长,却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搞定。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所有自我驱动力强的人的共同特征,对行业的足够尊重,才能让一个人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成长:每一次当你觉得这节课效果不错的时候,静下来想想哪些环节还可以再提高,哪些教学点被遗漏了…..
青训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和积累并不深厚,无论自己有怎样的经验或是认知,我们都还是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和渴望学习的状态,特别是在我们落后欧美青训很多的情况下,不刻意为之,鞭策自己不断学习。
多和同行教练大咖交流、多观察别人的训练课、多和教育行业的人打交道……大部分我们平时所做的努力,都会反映到自己的训练课上,在每一个成长阶段认知到自己的不足,规划好学习计划,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该有的样子。
不过很庆幸的是,我们这两年遇到了很多驱动力强、对成长如饥似渴的教练。

训练课设计准备不足
训练课的准备,很多人可能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符合当天训练主题的教案,甚至不管是不是自己设计的,至少依葫芦画瓢总可以吧。
但当你真正上了这样一节训练课,才会发现自己的天真,我想这种局面所有教练都经历过,训练课的准备,不仅仅是一份教案那么简单,每个环节的设计、由浅到深的转化、教学点给出的时机等等,都需要教练自己琢磨清楚。
这也是我们一直说的,训练课的关键不在于教案,真正的能力在于教练自身。
足球早就不再是学会几个技术动作那么简答,身为教练,我们有责任设计出符合孩子成长机制、引导孩子理解足球并培养他们自我决策能力的高效训练课以及训练环境,所以,在教学准备中,这几个因素是必须完全考虑在内的:
· 几个孩子突然请假,训练如何调整;
· 那几个关键的教学点必须要给出,它们分别在哪些环节;
· 教学点该如何给出,“引导式提问”的具体问题的关键字是哪些,要铭记于心;
· 任何时候,都不要长篇论调说很久;
· 遵从【3L 法则】。
训练课高效的第一步,是高效地准备。
忽视家长
在我刚入门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和家长没什么好聊的,他们也只是把孩子送来我这学足球,我对他们友好礼貌,这就足够了。
这是一个大问题。
孩子的足球教育是一个三方培养的环境,孩子、教练和家长,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家长在孩子价值观、行为规范上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无论是在赛季初还是赛季末,家长都应该被视为我们的合作伙伴,甚至是同事。
一定要通过像家长会、家长座谈(每个月或每个赛季)这样类似的活动,不停地和他们沟通,让他们理解尊重你的教学理念,让他们了解输赢在足球教育中的真正作用,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你们双方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孩子的足球价值观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所以,青训青训,我们一定要把家长看作是球队的一员,找到和他们相处交流的方式,让他们支持你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告诉他们你希望他们在孩子的足球学习中承担怎样的责任,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
但也要一开始就讲清楚自己的规则和底线,训练和比赛的策略、球队选拔等都不需要家长们插手,以及,让爸爸妈妈们每次在场边,以正确的姿势看球。

与比赛不相关
经常看哈比的人,估计已经猜到我要说什么了,对,不要被成功率高的独立技术动作训练给迷惑了。
孩子来参加俱乐部训练,每周的时间并不多,你的训练课一定要来源于比赛,与比赛相关,那些独立的技术动作训练,颠球、脚弓传球等等练习,让他们自己每天晚上和朋友在院子里练习就好了。
说白了这就是中国最传统的训练方式:先热身(基本以绕圈跑为主)、再跟着练习独立的技术动作、然后加入有场景的技能(一般都是分成两队)、最后打个比赛就结束。
遵循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先学会技术,之后才能在比赛中运用出来。
为什么不应该这样,我们估计已经写过十多篇文章来解释。
之所以我们会在独立技术动作练习上,产生习惯性的心理需求,主要就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的短视和无知,和所有其他教育一样,我们习惯了某一些“即时性”、能够看到的成功,并将它们误认为是孩子的成长。
虽然说,独立的技术动作训练的确会培养出孩子更好的脚下技术、更规范的动作以及独立处理球的能力,但它无法培养孩子对比赛的理解和适应,甚至还会阻碍他们在这方面的摸索。
球员对比赛环境变量的适应和快速、甚至是本能的反应,其实就是来自于他们对周围信息的解读和决策。
比如对比赛规则、比赛环境的理解,他们会开始了解、适应和快速处理任何场景中出现的变量,而这些变量,才是决定当时球场上技战术的关键。
但独立的技术动作训练,却没有办法达到这个目的。
在孩子早期,就让他们体验接触更多比赛场景相关的训练,对他们创造力的培养额外重要。
当教练让孩子要避开这个标志物、去到那个区域、往那个方向传球等等,孩子是否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是否只是在为完成这个动作而做,这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不跟踪评估孩子的成长
大部分教练刚开始教学的时候,观察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更多的只是通过一些主观的判断,缺乏一些科学标准的指标去衡量,像我,一般看到孩子们能够在训练中找到成功的体验,下次训练就会开始进阶了。
但在训练中,甚至整个赛季里,我并没有过多地去思考每个孩子究竟有了哪些真正的进步,或者他们现在正处于怎样一个水平阶段。
这就会造成一个问题,你会发现有的孩子练了一个赛季,自己总感觉他好像没什么变化,在怀疑自己训练课效果的同时,你甚至不知道下赛季该怎么去为他们量身定制训练规划,一时间方向全无。
怎么办?
你需要开始为每个孩子设计一套记录方案,当然并不用像专业球探那么详细,一些基本的指标能够帮助你掌握每个孩子现阶段的水平,以此制定包容性、针对性更强的训练计划。
下面这些是我在用并且觉得有用的指标,好记也好理解,一目了然:
· 技术熟练度(比如传球、接球、射门等);
· 决策能力(比如传接球时机、有无球跑位、对手队友位置感等);
· 比赛表现(比如跑动距离、拦截次数、进球次数、技术成功率等);
· 技术精准度(比如射门、传球等);
· 身体强壮程度(有条件的话,比如冲刺速度、心率、最大耗氧量等)。
打造一个你自己熟悉的记录方案,持续记录各个球员的状态。
反馈不充分
及时的反馈,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
无论是在训练中还是在训练后,无论是正面鼓励还是及时纠错,很多刚入门的教练都做得很不够,我自己也经常懈怠。
当正面鼓励时,如果你是表扬某一个孩子,一定要大声说出他的名字,我们会经常性地表扬或鼓励整个队伍,但一些给出教学点的时刻,我们完全可以把那些做的不错的孩子拿出来举例。
但不管是鼓励还是纠错,你的言语,不要是“正确的废话”,在仔细观察后,一定要说出他们究竟哪里做的不错,或者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

你是教练你踢什么球?
很多教练不以为然,在训练中经常参与进去,并且还觉得非常重要,有一种“言传身教”的感觉。
当然,如果是低年龄段的孩子(4~7岁),这样做倒没什么问题,你参与到一些比较有趣的训练环节,特别像是活动性的热身里。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非常喜欢和教练一起玩,这样能让孩子们更加投入。
但对于非启蒙班的孩子,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要尽量避免参与到训练中去。可能你要说,“那我要做示范给孩子们看怎么办”、“孩子喜欢和我一起踢”、“孩子人数不够,我是充数的”……
我之前也经常觉得这些理由够充分够合理,不过更多的是因为,其实我自己很享受和孩子们一起练,乐趣多多。
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一定是通过自己不断的试错和练习得来的,每一次训练教练都参加,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孩子的每一个决策,这么传球是因为教练也这么传,这么过人是因为教练也这么过……
千万别把你在足球上的习惯,传染给孩子。
如果你认为孩子这样才觉得开心有趣,那么问题就一定出在你的训练课设计上,不够高效合理、不够有趣,足球本身的乐趣,并不是因为有你的参与。
如果是一些需要做示范的训练主题,你大可以在开始前做几次示范,不用全程参与。
并且你还需要时刻关注场上每一个孩子的训练状态,评估、反馈、给出教学点……以引导孩子不停地思考当时出现的问题,加深对训练主题的理解。
上面这些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刚入门的教练,一些经验颇丰的教练平时也经常会犯,但他们会反思,会改进,会写文章黑自己。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在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