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比系的训练,差别到底在哪?

所有人都在“动”,身体在运动、头脑在转动、球员与球员在互动、球员和教练在互动……每一个人都拥有教练划定的底线内最大的自由,就像足球运动本身最大的魅力就是给了球员巨大的自由一样。

Level 2 开始

Level 2 最后一天下午的考核刚结束,我匆匆赶往滨州火车站,老徐给我发了一张培训期间的照片和有点煽情的祝福,可能是因为我俩之间很少有这样的交流,所以我居然有点感动。

正当出租车上的我双眼开始湿润时,老徐话锋一转,交代我回去后要写一篇总结,虽然那一刻我觉得有点被套路了,但还是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然鹅,尽管老徐一再催促,并且这其实已经是两个多月前的事情了,这个承诺依然一拖再拖没有兑现。

当今晚老徐又双叒叕于微信上追要总结时,我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再拖了!

距离参加哈比 L1 的培训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

当时作为最认真记笔记学员而受到老徐的邀请,我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近万字的 L1 总结,而这一次的 L2 总结为何会如此艰难?

从 L2 培训已经过去近三个月,而依然没有看到任何一篇其他教练的总结可以推断——我再次当选最佳学员!

其实是以 L2 内容的丰富、深刻及专业之程度,没有几年的实践和自省,很难写出高质量总结来。

这么综合一分析,愈发觉得这是一件挺有难度的事情,那么拖了这么久甚至再拖几天似乎也是情有可原的!

(......以上全是自嗨的废话)

哈比系的训练,差别到底在哪?

越控制越容易失控

在开始总结 L2 前,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并且希望大家能够带着这个问题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什么才是好的训练?

一百个教练眼中或许会有一百个哈利波特,但绝大多数教练的答案里应该有听话的球员、威严的教练、整齐的队伍、标准的技术动作、循环往复的练习、固定的套路演练……

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哈比的训练,最难听的评价可能会是:这是哪门子足球训练!

究其原因,是哈比的训练从未追求过这些。

在真正的哈比训练中,几乎看不到排队、听不到教练的说教和一言堂、也没有刻板的技战术指令。

有的是所有人都在“动”,身体在运动、头脑在转动、球员与球员在互动、球员和教练在互动……每一个人都拥有教练划定的底线内最大的自由,就像足球运动本身最大的魅力就是给了球员巨大的自由一样!

换句话说就是其他教练在绞尽脑汁地控制球员,而哈比的教练却在做截然相反的事情:给予球员尽可能多的自由。

套用老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来解释那就是:“越控制越容易失控。”

随着几年的实践,我越来越发现把权利和自由交给球员是多么愉快和轻松的事情,它让训练变得不一样。

而 L2,它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钟,它的每一个教练员工具和老徐说过的话,在我看来都是对“什么才是好的训练”的定义和解读,或者说归根结底都是对“越控制越容易失控”这句话的注解。

哈比系的训练,差别到底在哪?

No lines. No laps. No Lectures

L2 第一天的第一堂实践课,经典的五方格场地,所有人从头至尾都没闲着,10余种动态拉伸、多次教练与球员,球员与球员或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不自觉被激发的主动性、越来越高的竞争性、越来越快的节奏和越来越高的强度……

5分钟,没有排队,没有等待;5分钟,没有人做与训练无关的事情;5分钟,哈比的训练做到了其它训练需要20分钟甚至30分钟才能做到甚至都不能做到的事情;5分钟,多1分钟老徐不收钱。

在中国校园足球和社会俱乐部的孩子,因为文化学习和其它兴趣班占用过多时间,而导致普遍训练次数和训练时长非常有限的大背景下,让孩子尽可能的多参与、多触球、少排队、少等待,简直就是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的真理。

但令人诧异的是,在我三年的教练生涯里,看到过太多有悖于这个真理的训练,在这些训练中,球员有一半的时间在排队练习,另一半时间在练习排队。

排队除了低效外,更大的问题是容易让训练的纪律失控。

因为没有人喜欢排队,所以排队很容易让队伍出现混乱,而混乱一旦出现,教练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顿,再紧接着是教练情绪的失控和球员越来越躁动,最终训练将陷入更加低效和更加失控的恶性循环。

“越控制越容易失控”,这个时候再读一遍这句话,是不是开始不自觉的开始点头了呢?

所以我觉得,在讨论训练的好坏之前,中国的草根教练不用比谁的队伍排的更整齐更漂亮,

而是先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那就是在你的训练中,球员人均控球的时间有多少、触球的次数有多少、在场上奔跑的时间有多少……

哈比系的训练,差别到底在哪?

动态培训

一节训练课分为环环相扣的多个环节,这是一个足球教练所熟知的(好吧的确有很多教练并不清楚),但是说到每个环节中分为几个阶段,一定没几个教练能答得上来。

如果再要问这几个阶段又分为几个方面,那估计很多人要开始怀疑人生了。没错,在你了解这些之前,你甚至可以认为自己一直以来在做假的教练。

L2 第一天的每次训练结束,我们都推来了白板,把刚刚结束的训练环节的每一个内容、每一个指令、每一个规则和每一个提问接近逐帧地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画成泾渭分明,内容详尽的表格。

第一天的第二个带球转身训练,我一改往日在场边默默记笔记,冒着无法卫冕最佳学员称号的风险,披挂上阵全程参与,非常真切地体验了训练整个过程。

被关注、被激励、思考、平静、紧张、喜悦、压力、舒服、疲惫、挫败、熟练、挑战、成功……最终带着荣誉感成功登顶“顶级联赛”。

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用来形容身体、心理和技术方面的词语几乎都能体验一遍。

除了画表,你无法想出另一种更合适的总结形式。

在此也严重建议以后参加哈比培训的教练,都要尽可能的上场参与实践课,以球员的身份参与我们一直推崇的动态训练,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训练以及各种工具对自己的影响。

毕竟,作为一名非常稀有的动态教学教练,在除哈比培训以外,你真的很难,甚至完全没有机会作为球员去参与动态训练。

换一个角度,没有以球员的身份参与过动态训练,你敢说自己是哈比系教练?!

哈比系的训练,差别到底在哪?

社交性

第一次接触社交性概念,还是三年前在北京时跟着老徐带成人队训练。

当时印象很深的是,很多球员可能自己踢得不咋样,但一定都是“懂球帝”,尤其擅长找被人的短处并乐于对此评头论足。

而当我把这个工具使用到孩子训练中后发现,在这一点上不分性别,不看长幼。

你大概能想象孩子在找别人毛病时的兴奋劲,被别人关注时的表现欲和由此带来的对训练的影响。

这会让孩子专注于观察和思考,让孩子因受到众人审视而全力以赴,让孩子有更多表达机会并因此而自信。

它模拟了一种球员与球迷,球员与砖家的场景,球员不停在球员、球迷和砖家的身份间切换。

既满足了人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心理、迎合了大家与生俱来吃瓜群众的天赋,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球商,最神奇的是,几乎每一个点评过别人的球员在自己重新上场后突然开始做得更好了。

而观摩和点评仅仅只是社交性工具的一小部分。

L2 第二天的“漫步者”实践课里,不同的分组,适时的讨论,不断变化的团队任务,看上去不经意但又用意明确的分工、大量的个人关注……各种社交性工具贯穿始终。

你很难想象一次训练中,可以那么频繁和恰当地使用社交性工具,你很难想象一个球员在训练中除了踢球,居然还可以有那么多的事情可以做。

很多教练把足球教育的功能挂在嘴边,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和健全的孩子,但实际上在自己的训练中,却从来没有考虑过社交性,就算有也仅仅是让球员站出来说几句话,做几个示范动作。

而更广泛意义里的社交性,是在教练充分信任球员可以胜任很多工作的前提下,赋予球员更多的角色。

球员可以是独自承担某项任务的责任人,可以是和不同小伙伴讨论各抒己见的团队一员,可以是教练和球员视野的焦点人物,可以是直接改变规则的决策者……

哈比系的训练,差别到底在哪?

教练连续谱

“听我的”“都听我的”“一定要听我的”“听我的,我一个人说了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用这几句话来形容很多教练在训练中的口吻真的是不能再贴切了,如果看到这你心里会嘀咕:训练不就得听教练的吗?

那么恭喜,因为有关教练连续谱的这一段特别适合你。

教练连续谱是一个有着两个极端的调节器,它们分别叫做“以教练为中心”和“以球员为中心”。

连续谱就是教练在训练时,在保证掌控训练的前提下,在不同时刻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考虑,通过调节两者的影响力,而让训练更倾向于让某一方影响和主导训练。

教练划定底线、教练提供指导、教练拥有最终解释权……这些是必须“以教练为中心”的。

而除此之外其它非原则性、非权威性的部分,例如训练的分组、人员、规则、教学点、甚至内容,都可以考虑适当和适时的“以球员为中心”。

比如让球员提供一个热身动作、让球员决定计分赛的时长、让球员挑选自己的搭档、让球员选择自己的角色、让球员设计一个情境、让球员总结一个技巧和战术等等。

我们看到的大多数训练,永远是教练说了算,一切听教练的,孩子只需要绝对服从。

这样的训练很容易造成教练和球员的关系对立,训练气氛紧张压抑,而教练连续谱可以很好地缓和双方的关系,让训练变得和谐而愉快。

如果说社交性工具只是充分肯定了球员可以胜任不同的角色,那么教练连续谱则是把对球员作为人的完整性的认可发挥到了极致,因为它几乎肯定了球员可以做好任何事,哪怕你只是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依然可以听你的。

说到这里如果你能发现,不管是社交性工具还是以球员为中心,都因为把大量的自由和权利交给了队员而让训练变得更好;理解了“越控制越容易失控”,不代表不控制,而是知道何时该约束,何时该放任。

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在大量触球的训练时,也正在开始尝试以自己天马行空的方式理解足球,开始打造自己的球商。

哈比系的训练,差别到底在哪?

教案设计

在足球教练圈,人人都爱教案,人人都需要教案。

在形形色色的微信群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句式:“跪求小学启蒙带球教案”“哪位大大有直传球主题的教案”“急需D级考核过人主题教案”……尽管这之后往往是一片悠长的死寂。

编写一个好教案对教练的要求很高,它需要教练商,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时间。

简单的线条、巧妙的场地、多变的角色、灵活的轮转、恰到好处的规则、精准的教学点……

就是用这些简单而又不简单的东西,你要设计出考虑周全而又行之有效的训练,这的确是一件困难的工作。

但是,作为哈比系的教练,如果你一直在坚持设计动态训练教案的话,会发现其实动态训练是具备先天优势的,因为“动态”本身就意味着更大的包容性、参与度和乐趣,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坚持动态训练的出发点,那么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解除了大部分的设计问题。

再再次回到“越控制越容易失控”,我们会发现,动态训练因为“动态”,所以从其根本,也就是教案设计伊始,就已经是弱控制的,是更符合“把足球还给孩子”的。

而此次 L2 里所有的实践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老徐压箱底的教案,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每一个设置都耐人寻味。

尤其是后面几天的实践课,更是把一节训练课的所有环节完完全全的呈现,如果你能全身心与,那么将会对你教案构思有极大的启发,相信你很快能像我一样保持清白之身,不再需要在网络上跪舔别人的教案。

哈比系的训练,差别到底在哪?

三种体验

另外一个 L2 中的教练工具,则是训练中的三种体验,所谓三种体验分别是挫败体验(做不到)、挑战体验(掌握了部分技巧)和成功体验(做得到)。

现在给你5秒钟时间,基于这三种体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你的训练中球员是否有过这三种体验?你是否认真考虑过给予球员不同体验?你觉得好的训练里球员应该有怎样的体验?

如果你的答案是应该尽可能多的给与球员成功体验,那么可以很容易发现,成功体验太长会让事情变得枯燥,意味着非常有限的学习,那么成功也就不再是成功了。

挫败和挑战同理,因为任何单一的体验都会让训练变得索然无味。

很多效果不佳的训练,问题就出在长时间的停留在成功体验和挫败体验。

如果你的答案是让球员先有挫败,然后挑战,最终实现成功,就像网络爽文里的主人公那样通过练级一步步实现人生巅峰,那么这其实是忽视了足球多环节、多层次而又紧密关联的特点。

比如在最后一天的前场界外球主题实践课的技术环节里,因为内容上有三种不同的发界外球方式,所以在逐一练习这三种方式界外球配合的过程中,球员的体验也前后经历了三遍“成功-挫败-挑战-成功”,并且在最后阶段灵活选择三种界外球配合后,又经历了“挫败-挑战-成功”。

所以训练的三种体验没有固定的模式,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线性的,而是趋近于螺旋式的,不同的体验在短时间里高频的转变。

这让训练更有吸引力,就像一部张力十足的电影一样,跌宕起伏的故事,不停反转的剧情,低谷和高潮此起彼伏,你永远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而在这样的训练里,体验也没有了好坏之分,因为当不同的体验混合在一起时,它们便具有了各自更大的价值。

挫败和挑战让成功更有重量、成功为下一个挑战做好准备。

而我们之前所讨论的几乎所有的教练员工具,其实又都是直接影响到三种体验的。

比如一个引导性的提问,让球员说出“触球要更轻”的回答,解决了球员带球时触球力量过大的问题、球员很快由挫败体验进入挑战和成功体验。

一个连续传球5次才能射门的规则,让球员从成功体验进入挑战和挫败体验;在所有带球队员都带球到空挡中时精准叫停,让球员在训练最后一刻集体得到成功体验。

引导式提问是以球员为中心、是社交性;5次传球才能射门是以教练为中心;精准叫停是以教练为中心。

不同的教练工具之间,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又共同指向同一个目标,我已经不知道该说哈比的训练上升到哪个高度了。

哈比系的训练,差别到底在哪?

其实最后一天的下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青少年进攻和防守原则及其背后的逻辑,因为老徐说过这部分是高度保密的,所以在这里我就不聊了哈,如果你对此感兴趣的话可以报名很快就要开班的新一期 L2。

写到这里,我终于长长地呼了一口气,拖了三个月的总结终于要完工了。如果你能忍受长篇累牍的文字,坚持看到这里,我要由衷感谢你的时间;如果你对什么是好的训练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那么我将因此而沾沾自喜。

在决定参加L2的前几天,我还在各种犹豫,一方面是因为从南方的山里去滨州确实有点远,跋山涉水很不方便;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离开哈比后没有长进会受到老徐的责怪。

再有就是作为常常在微信群里被提起,但其实和很多人都未曾谋面的“大师兄”,有点担心培训时出丑会被同行笑话。

事实证明,不是只有少数人知道你,而是压根儿就没人认识你!培训从头至尾,几乎没有人提“大师兄”这码事!好吧,毕竟“大师兄”的名号还仅流传于资格较深的哈比系教练圈。

哎,这期 L2 的教练还是太年轻啊!

哈比系的训练,差别到底在哪?

回首过去的三年,自己始终尽所能的做好教练这份工作,对每一次训练充满热情,对每一个教案仔细考量,对每一次训练全情投入,对每一个球员不离不弃……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学会了很多,甚至是在不经意间。

在 L2 的学习过程中,我惊喜的发现,原来自己在不断摸索和思考过程中得来的东西,居然和培训的很多内容不谋而合。

并且这些的的确确不是自己在书上看到,或者在别的教练那里学来的,而是经过一次次的实践和反思后,自己总结出来的,甚至是自然而然迸发出来的灵感和想法。

这又让我想到了昨天在哈比公众号上看到的英格兰 DNA 导师 Lee 的一句话“不要太过在意所谓的权威观点,相信自己的判断”。

这句话对我的触动是,所谓权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高精尖和无法企及的武功秘籍,而是只要你方向理念正确,足够认真和投入,那么你在不经意间得来的技巧也可以和权威不谋而合甚至更胜一筹。

而这,不正和我们一直在推崇的,不用过早的纠错和刻意的规范球员的技术动作,给予球员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试错和体验,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办法和特点的理念异曲同工么!

哈比系的训练,差别到底在哪?

指环王里,精灵女王对小哈比人说:只要心存善念,勇气会在不经意间寻得。

尽管弗罗多面对的是无比恐怖的敌人和无比艰巨的任务,但是他做到了。

我常想,小说里的人物总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勇敢和乐观,但现实里的人要做到勇敢谈何容易,小说都是骗人的。

因为做教练真的不容易,尤其是你想做一个好教练,需要卸下身上所有的负能量,带着满满的元气和激情投入到每一次训练中,想要照顾好每一个球员的时候更需要勇气。

因为教练是承受压力的那一个,当第一次走上训练场面对球员的时候;当你连夜准备一个教案的时候;当家长们在训练场边围观的时候;当比赛需要成绩的时候……

因为教练是受伤的那一个,当你绞尽脑汁设计了一个自认为很有意思的训练,而球员却说不好玩时;当你做示范的时候失误,被球员冷眼嫌弃时;当你出于好意拖堂而被家长责怪的时候……

因为教练是缺少支持的那个,因为每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身边真正认可和理解的人很少……

我们没有机会做“销毁魔戒”那样伟大的事情,没有机会为拯救整个中土世界而鼓足勇气。

但平凡的工作之中依然有珍贵的瞬间,当孩子们开心地对你说“教练,我学会了这个动作”、“教练,我明天还想训练”、“教练,今天很有意思”、“教练,很开心又是你训练”……

甚至仅仅是球员们期待的眼神和全情投入的状态,就足以鼓舞你继续前行。

为这些,我们就要足够勇敢。

希望自己和每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哈比人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做一个好教练和努力做一个更好的教练。

以哈比之名为荣,以哈比之名约束自己。

原创声明:所有内容均为哈比人原创,禁止盗用采集。

给TA赞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