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公众号「体育数据分析前沿」
序
创造性,其实是一位运动员或者一个团队在比赛过程中能够提出“运动表现解决方案”的多样性,也就是面对同一个运动表现问题(进攻选择、防守选择、战术选择、技术选择……),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出多种合理解决方法,并能够合理执行的能力。
创造性强的运动员和运动队,可以用几十种上百种进攻手段和方式,打破对手的防线或者完成得分;而创造性弱的运动员和运动队,通常依赖于单一的方式,比如长传找边路,下底传中……
现代足球的训练方法已经不断进步,运动训练,也逐步偏向于深入培养球员认知力,创造性,以及阅读比赛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随着老一代球员退役,我们现在新一代的球员已经跟不上了。
那这些训练方法和传统的有什么不一样?在欧洲训练视频里面让小孩们自己踢,而不是让他们每天练绕杆,练传停带射,真的能提高足球技术吗?那我们就从什么是创造力开始这篇科普文。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在运动表现领域还在不断被研究,目前的研究发现,在球场上的球员在认知,感受比赛的信息时,会出现两种认知思维模式:
1. 趋同性思维模式
被理解为针对特定个人、团体或团队战术比赛情况的最佳解决方案的认知。比如在球场上球员拿到球之后,在不同的选择里找出“最合理”的选择,比如中场拿到球之后观察到最好的情况是转身立即分边,于是立刻执行。
这种认知模式的能力被叫做战术天赋,即球员对场上战术的理解以及执行力。用野球场上的话来说:这人踢球很合理。
2. 趋异性思维模式
被理解为在特定的个人、团体和团队战术情况下产生各种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是令人惊讶的、很少的和/或原创的。比如中场拿到球之后预判了对手的预判,迅速摆脱,并且拉扯出很大的空间。
这种认知模式的能力被叫做战术创造力,即球员在场上不断涌现出新的解决方法的能力。用野球场上的话来说:别别别……诶诶诶???!!!……好球好球!!
这种分类也符合教练之间的共识,并且教练们也想方设法要达到趋同行为和即兴行为之间的有机平衡(Reilly,1996;Smith 和 Cushion,2006)。
在提高创造力的实践中,创造力也根据Guilford等人在1967年的研究被分成三个模块:
1. 独创性:由球员个人在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作出的属于自己的战术决策。(比如教练没有告诉球员拿到球之后具体做什么,但是球员在自己思考之后做了出来)
2. 灵活性:球员对于不同情况的不同解决方式的能力。(举一反三,不仅知道在背身的情况下如何接球转身,还能自己领悟到如何在侧身拿球的时候解决问题)
3. 流畅性:在特定的战术情境下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背身拿球的情况下知道可以转身,可以回传,也可以假动作过人等)
那么高的创造力是否意味着球员的战术能力不够,纪律性不强?恰恰不是,Memmert和Roth的研究(2007)表明了战术天赋与战术创造力其实是齐头并进的,所以教练其实并不用担心球员的创造力强会导致与战术安排格格不入。
那么什么时候训练创造力是最好的?Memmert的研究表明创造力最好的发展时期是7-10岁,并且创造力不会呈线性发展,而是在10岁之后就基本定型了。神经科学的发现也支持了这些假设,因为人的突触的绝对数量和突触密度在这个年龄段都达到了最大值(Bekhtereva 等,2001)。
怎样训练创造力?
说到这里,就到了问题的关键了:怎样训练创造力?或者说教练需要怎么做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球员的创造力?
在对比以前和现在的训练方法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科学训练并不等于减少训练时间。
科学训练争取的是如何在尽可能长的练习时间里,提高训练转化为实际运动表现的效率。
然而在“刻意练习”活动(即运动员以提高表现能力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高度相关的结构化练习)上花费的时间越长,成功和获得专业相关知识的机会就越大(Ericsson等., 1993)。所以想要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大量训练时间以及知识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常说科学训练的“科学”主要是体现在:训练的时候,要以谁为中心?
也就是教练员中心体系vs运动员中心体系。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区别:
诚然,传统的教练员为中心的指导方式在一些以项目技术为导向的体育项目(举重,体操,跳水)里有着不错的效果,因为固定/持续练习,以及源源不断的纠错反馈可以有效减少运动员发挥的不稳定性,能够快速、高效地稳定自身的技能(Guadagnoli 和 Lee,2004 年;Shea 等人,1990 年)。
游戏式训练
但是在高度复杂的团队体育项目(足篮球,排球,手球等)里,所谓“正确”的选项相对的,动态的。比如说在面对不同的防守压力下,传球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甚至在高压之下,运动表现会退化到更早的表现水平(Baumeister,1984),比如面对高压逼抢,传球会回到两三年前的相对的不熟练水平。那球员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这样高度复杂的环境下,我应该如何执行教练说的“正确”的方法?如果实行不了,我应该怎么办?
对于足球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后卫大脚往前一开,事不关己;中场回传,等后卫大脚,事不关己;前锋接头球,蹭到了有机会就进球,没机会就摊摊手。
所以对于球员来说,想要提高创造力,就必须要早期进行大量技能训练效率较低的开放式、游戏式训练,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基本功”练习以及战术练习。Liao 和 Masters 的研究(2002) 表明,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规则数量越多,在压力下的表现就越差。
但这种练习也有着一些问题:比如在训练的时候如果不能够使其更加有条理,而是放任随机性越来越高,训练的效果会变得很糟糕(Edwards 和 Hodges,2012);并且这样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可能很难,使得学习非常费力,和以教练员为中心的训练方式相比效率较低。
但是由于表现环境中固有的可变性,所以球员需要能够快速调整他们的动作,以适应竞技运动特有的当前环境和任务要求。而增加训练中的可变性可以从而避免球员重复尝试产生“正确”或期望的运动(Huang 等人,2007)。
这样的训练还能抵抗心理压力(Hardy et al., 1996; Liao and Masters, 2001; Masters, 1992; Mullen et al., 2007)甚至生理疲劳(Masters et al., 2008; Poolton et al., 2007),以及让球员能够保持积极性和参与度,所以相对较慢的学习过程可能是值得的。
引导式示范
这里两个照片可以对比一下国内外教练的表现(选自真实视频,图上文字均为字幕):
英足总教练的训练过程更多是抛出问题给球员,让球员自己思考在场上的空间是怎样的,让球员们能够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站位。
国内的教练很有激情,教的东西也是正确,但是这样的教法会让球员过于依赖教练的指示以及教练给出的“正确答案”,当球员在面对“无法使用正确答案”的压力时,球员会无所适从。
所以在知道球员的时候,教练最好做到以下的几点:
1. 示范的时候不要用过于生硬的指令以及行动(比如你必须,你最好)去命令球员,除非是在学习从未接受过的技巧。同时示范前最好先让球员们去自我尝试一下,然后再决定是否应该寻求教练帮助。这样可以让球员们不形成思维定势,把自己关在舒适区。
2. 在加入规则以及情境进行约束引导的过程中不应该过于关注技巧的熟悉速度,而应该侧重于球员在不同情境下的抗压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是否有提升。同时引导球员时不应该用过于清晰的语言去进行命令式引导(比如:把球传到哪里),而要抽象化,让球员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以及解决方法的能力(比如:抬头,看看哪里有空当,把球传到空当去)。
3. 在反馈的时候最好作出一些清晰的反馈,让球员知道自己的什么动作是正向/负向的,同时当水平不断提高,反馈应该更加清晰,更加简短,重质不重量。而且要注意尽可能让球员去决定是否接受反馈。
4. 在训练组合时要尽可能贴合比赛场景(高变量,少结构化),以此为锻炼球员应变能力和在比赛中的抗压能力的方法。同时高自由度的训练场景也可以提升球员的积极性。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教练员们带来启发,在训练的时候考虑以球员为中心出发,让球员有更高的自主能力。
毕竟一切运动都是从娃娃抓起的,那作为长辈的我们,更加有义务去让孩子接受最前沿,最科学的训练。
让他们能够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享受这项运动,并且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